2005年12月12日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
http://chinaneast.xinhuanet.com/jizhe/2005-12/12/content_5793999_1.htm
一张被珍藏了9年的纸条,演绎出一个平凡却又感人的故事,一个被淡忘了9年的承诺,点燃了一个贫困学生的希望之火。人生9年,几多变幻?然而,一颗博爱的心却跨过9年的时空,照亮了一个贫困学子的求学之路。
9年前,陕西镇安女孩王翠在得到的一件捐助衣物中发现了一张纸条,写纸条的好心人承诺,愿意帮助得到衣服的孩子。9年后,当王翠因家境贫困而徘徊在大学门外时,写下纸条的好心人再施援手。
一张纸条串起不解之缘
“一个小棉袄,从南京飞到陕西,又来到她们的小山沟,穿在她的身上,真是一种缘份。” 家住南京的这位“好心人”李思俭说。
对于9年前为什么要在捐助衣物中留下纸条的问题,李思俭的回答并不复杂,“如果一个贫困地区的群众连穿衣都需要捐助的话,那么孩子读书肯定有困难”。
“当时我们农行有很多人通过南京团市委、妇联,‘一帮一’资助贫困地区的孩子读书,我当时也想资助一个,又不想让大家知道,我就悄悄地把一个小纸条揣进了捐助的棉袄里,我想穿上这衣服的孩子看到纸条后,有困难就会和我联系,我一定会帮助她。”
小棉袄几经辗转,被送到了王翠的家乡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米粮镇丰河村。已经20岁的王翠向记者讲述了9年前的一天,“1996年的冬天,村里给我家发了捐助衣服,其中一件是灰色的小棉袄,妈妈就让我穿上。我手往兜里一塞,感到里边有一张纸条,拿出来一看,纸条上写着:孩子你多大了?上学了吗?如果你上学有什么困难可以写信给我,我愿意帮助你!上边留下了捐助人的单位地址和名字。我就把这个纸条给爸爸妈妈看,他们就说,这是有人愿意帮助你呀!现在你上小学,家里还供得起,先不要麻烦人家了。那个纸条就被我珍藏了起来。”王翠时常拿出这个纸条,想象着好心人的模样。
九年有变故 不变的是承诺
9年间,由小纸条连接起的两个家庭都发生了一些变故。
王翠的父亲因为身体不好,已经几年没有出外打工了,家里仅靠六、七亩地的收成来维持生计。王翠的大弟弟两年前因患脑溢血夭折,家里在为他治病时欠下了外债;小弟弟在读高一,妹妹在读高三,今年王翠又以优异的成绩被东北农业大学录取。
“大学一年的学费就得5000块钱,弟弟、妹妹上学的开销也不少,仅靠土地的收入根本不可能供得起我们。这时候我就想到了这张纸条,抱着试试看的想法,按纸条上的地址写了一封求助信”,王翠说,“当时真的没有抱什么希望,因为9年了,世界的变化太大了。”
李思俭一家人的生活状况在9年间也确实发生了变化。由于单位效益不好,丈夫下岗了,每个月只能拿到200多块钱的基本生活费;自己的儿子正在读大学二年级,支出较大,家庭经济状况也不是太好。
9年间,李思俭的工作调动了六次,而且现在的工作单位名称也发生了变化。但王翠的挂号信寄出四天后,李思俭还是收到了来信。面对这封跨越了9年的来信,李思俭感到很突然,甚至有些兴奋,感觉“离奇”,但并没有怀疑。李思俭说,“当时有的同事持怀疑态度,还有的同事说,你家现在是这种情况,就不要回信了。怎么劝的都有。”
“我的想法很简单,要讲诚信,说话算话。当时最关心的是不能让她失望,不能让她对别人失去信任,更不能让她对社会失望。”李思俭理解同事的好心,但还是把电话打到了王翠家里。

说到好心人李思俭,王翠一脸兴奋。
“当时是我接到阿姨打来的电话,她说找王翠,我说我就是,她说自己就是写信的那个阿姨。当时我非常激动,说话都语无伦次了”。说起第一次接听李思俭的电话,王翠依旧一脸兴奋。
李思俭询问了王翠家的基本情况,也把自己家的情况告诉了王翠,随后给她汇去了2000元钱。
因为李思俭接到信后是在单位拆看的,很多同事了解了这件事的始末。当时,南京市农行系统正在进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,李思俭的事就成了典型。市农行领导听说这件事后表示,李思俭在自己家庭这种条件下还能兑现诺言,我们不能让她一个人承担。“我们不但要解决王翠的读书问题,还要解决李思俭的后顾之忧”。接着,市农行工会在机关范围内组织党员干部为王翠捐款。

东北农业大学正门。
8月31日,坐了48个小时火车硬座的王翠来到位于哈尔滨的东北农业大学,开始了她的大学生涯。出乎王翠意料的是,9月13日,李思俭和单位领导也一同来到东北农业大学,她们向学院领导表示,愿意资助王翠的四年学费。

王翠的座右铭。
王翠在日记本上记录下了她终生难忘的那一天。
“当我气喘吁吁地赶到目的时,幸运女神的神光棒已悄悄指向我了。在美丽的校园中,我亲爱的李阿姨已静静在等待我了。9年前的10月25日,当我穿上那件捐赠的冬衣时,我们两个人的不解之缘就开始了。多年来,我设想过阿姨的面容,想象过我们见面时的感动场面。但我始终没想到,这一天就这样毫无预料地到来了,并且它的帷幕是如此的宏大与意外。
“当我和阿姨挥泪拥抱时,我的心激动得无法形容。阿姨给我带来羽绒服和若干衣服,她还说我就是她从天上掉下来的女儿。我当时就像沐浴在七彩阳光里,高兴得像自由的小鸟。我从没想过,我能够得到这么多的关爱。
“阿姨告诉我,南京市农行决定资助我以后三年的学费。我可高兴了,因为我终于可以为家庭减轻负担了。我心里有千万句的‘感谢’要说,感觉就像满满的一池水要溢出来了。
我真想对着蓝天高歌一曲,和着白云舞蹈一段,我觉得自己真的好幸运。在幸运的光环中,我开始了美丽的大学生活,我应该带着幸运,更加自信,更加勇敢地走下去,去追逐自己的梦想。”
在李思俭的眼中,比经济上的资助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。在电话中、书信里,她叮嘱王翠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。她写道,“自从我见到你后,我便坚信你是一个有出息的孩子,希望你能珍惜人生中最宝贵的四年光阴,不单单要完成好学业,同时也要完成你人生的历练储备,我以一个经历过的人送你两句话:
要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,也许是十份耕耘才能一份收获,但不耕耘肯定没有收获!
经历就是财富,酸、甜、苦、辣皆滋味,努力了就不会有后悔。
我们虽然相见才一个月,但是我们认识了九年,我们虽然没有血缘,但是我们有世缘。回到南京,每天看天气预报,总是要留意哈尔滨的情况,是一种牵挂吧!
孩子:我这一生以诚待人不是对你一个人,所以不需要你有任何回报!只愿你能好好地学习,将来好好地工作,愉快地生活,走好人生的每一步,无论是顺逆境都能平静泰然。”
李思俭在信中的落款是“南京妈妈”,关怀中流露出母爱。李思俭说,王翠在来信中也称呼她“亲爱的妈妈”。
诚信与爱心影响着幸运女孩

王翠感到了无形的压力,她说,“将来要回报社会。”
虽然王翠的幸运故事已经传遍了校园,但她的生活依旧节俭朴素:一天三、四块钱的伙食费,一个月200块钱左右的生活费,肉食依旧是她饭碗中的“稀客”。王翠说,这样的生活她上高中时就已经习惯了,她现在最担心的是“因为很多人的帮助和关爱,自己也感觉到无形的压力,生怕学习不好对不起他们”。
听说学校有一个绿色志愿者协会,通过组织支教活动帮助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,王翠马上就报名参加了,并且成为了一名干事。同时,她还是校团委勤工助学部的干事,帮助贫困生排除心中自卑的阴影。
记者问王翠:“当幸运来临时,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?”王翠回答说,“弟弟、妹妹也说我很幸运,我告诉他们,幸运很重要,但不是每个人都幸运,最重要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。”
王翠说,要用一颗平常心,一颗感恩的心来接受它,要问这种幸运来自于哪里,为什么会有这些幸运。是因为有那些对自己关爱的人,要感谢他们,用走好自己的每一步来回报他们。贫困无法选择,但可以改变;生活无法选择,未来的路却在自己脚下。要作一个有爱心的人,有社会责任感的人,将来要回报社会,因为我本身就是社会责任感的受益者。
李思俭的家人对她也十分支持,儿子主动要求从学校搬回家住,将住校的开支节省下来汇给王翠。丈夫认为,不要搞一次性的资助,而是要细水长流,每年都对王翠进行帮助。
对于自己和王翠这段传奇式的故事,李思俭表示,“换了别人也会这样做,不管是9年还是10年、20年后,时间不会阻碍承诺的兑现,做人就是要讲诚信。”“王翠现在最需要的就是磨练。从天而降的幸运会给她的生活造成很大压力,容易使她失去原本的朴素与纯真”,李思俭说,“她需要用平常心去对待,不要因为自己受关注而产生浮躁心理。”
李思俭呼吁,“社会上应该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贫困学生这个群体,这种爱心的呼唤不能仅靠媒体。人们只有在和谐的状态下才会有爱心,不要让爱心在不公平的差距中磨灭掉。”
*这是一种奇迹吗?幸运女孩的漂流瓶是她一生中的希望...要感谢那位留下漂流瓶的女士...那位善心人...果然人间有爱!